公告版位
- Aug 07 Tue 2007 17:39
台灣人無奇不有
- Aug 06 Mon 2007 20:11
散場的眼淚
音樂的尾奏持續建弱,我的眼淚已經落下。
不要結束的心聲,掩飾不了即將的事實。
我站在散場的電影院門口。
明明電影主角已皆大歡喜。
作為觀眾的我卻入戲太深。
夜太長,散場的眼淚太多。
幸福像偶然般,
遺落在宇宙的一角落。
- Jul 31 Tue 2007 17:13
我和別人的不同
- Jul 23 Mon 2007 20:01
說來丟人
- Jul 08 Sun 2007 17:49
石橋を叩けぼ渡れ
石橋を叩けぼ渡れ
- Jul 06 Fri 2007 01:53
生活
- Jun 07 Thu 2007 00:51
《如果男人有月經?》
《如果男人有月經?》 Annette Scambler and Graham Scambler著丁凡譯 書泉出版社
-
書摘
作者探討三個主題:文化洗腦、共識與醫學化。裡面包含月經、經期生理變化和醫學上的月經異常。(p.133)
文化洗腦
「月經」這個問題是婦女問題,一般不由男性教育。早期的月經教育不是傳達女性成長,而是女人的宿命。(p.134)
共識
月經變化影響的因素等沒有共識對於這方面。
月經的含意也沒有共識,有人認為這是自然,有人認為這是疾病。甚至正常的女人在社會成見下變成異類。(p.135-136)
醫學化
月經變化被大眾接受是因為月經「醫學化」。但女性對於月經問題還是不找醫師,是認為他們用狹義生物角度解決問題。也就是無法用同理心看待月經問題,而只當成負面。(p.137-138)
性別、醫學及月經變化
性別和醫療保健之間的關係是否也是一種社會控制?
對於懷孕,醫學界將這項當成疾病看待。
目前月經被過度醫學化有兩點證明:一.醫學界對月經的定義都還不了解。所以女性都被當成病患看待,沒有正常的。二.醫學化背後的社會結構。也就是當月經被當成疾病醫學化,她所處的社會結構會允許女性有福利權利嗎?如馬克斯就把女性當「後備工人」。(p.138-144)
提供高品質醫療服務
一般當醫師遇到找不出病例原因,只能靠自由心証,但有時這會跟刻板印象相疊。所以醫師怎樣幫助認為月經有毛病的婦女?一.去除醫學體系中性別色彩。二.詳細調查月經異常後來的診察結果。三.醫病關係和高品質醫療。(p.145-149)
二.延伸思考
在讀這一篇的感覺是這應該是很久以前的文章,因為提出的數字跟理解都跟現在有點距離。雖然不可否認裡面幾個概念還是存在著。不論跟女性有沒有關係,最令人害怕的是醫生對你的病是自由心証。
對於醫師要去除性別色彩,我想最根本還是月經的定義等等相關有個基準,雖然這種很多都是看個人體質,不過在科學下,醫師其實很難用口述去判斷病人是否正常。
- Jun 04 Mon 2007 03:50
解釋我為啥還在線上
- May 25 Fri 2007 22:11
一個紅衛兵的自白
看完《一個紅衛兵的自白》,從一開始的不懂到結束的悽涼。作者採用的是反省的自述,用著全知的角度看待以往的事物。我的確進入到他告訴我們那一時代,毛主席的旋風跟信仰。好像你不是瘋子,其他人也不是正常人。可是結尾讓我雷聲大雨點小的感覺,或許是政治壓力讓他不得寫太多後續,又或者當夢的泡泡刺破,人民的確無法反映,當然落寞的閉幕。
一開始我就懷抱著想要了解當時環境而閱讀此書,但畢竟這是個人自白,而非史書,我能了解的文革知識還是不多。這讓我想到百姓就是百姓,好比戰爭下人民依舊是為生活而努力,除非你是士兵。作者寫著自己是紅衛兵的事情,寫著自己搞過怎樣的活動,但反觀他媽媽還有鄰居,不就還是平凡的人,溫飽比動亂來得重要,吃不飽還能做什麼。搞革命當然可以套上許多方式詮釋,在這裡作者是用英雄論,他分析歷史傳統教育或多或少都有上一代向下一代炫燿豐功偉業,於是「長征隊」是宣言紅衛兵也是英雄好漢。也就是這樣想成霸自己的偉業,他們為了當紅衛兵瘋了。
文中說他的同學王文琪一開始是個為升學努力的人,因為紅衛兵的制度讓教育扭曲,甚至為了當上紅衛兵,他出賣自己父親。他的出賣是不能理解的,為了前途出賣身邊人,尤其是自己的親人。當然作者同情王文琪,不過同情不能安慰什麼。王文琪他明明良心不安,但是他找不到宣洩的管道,的確他用過砸玻璃等等暴力手段,去發洩自己情緒,但以暴去得到安撫是不可能的。逃避去讀毛語錄,更不可能有醫療效果。親人的不諒解,朋友的失去,讓一個人的內心是徹底變形。該怎麼說,王文琪在紅衛兵一次查倉庫穿上旗袍,我知道在他們性壓抑情況下,穿上女裝也許是一種好奇,甚至是踏禁區的感覺。不過,你對性有壓抑,別人同樣如此。同伴對於穿上女裝的他,是快要強暴這個人的對待,說這些人錯嗎?其實也沒太大的錯。這本來就是顛倒的時代,將男性跟女性的性別統一用中性。青春毛燥的小夥子,像似真的有女性可以搶奪,爭的在不制止肯定出人命。很可笑吧!一個男性女扮,就讓性渴望的男性有了雄風,像生物本能去展耀自己的強大。我相信這件事對他的傷害一定很大,傻眼看著同伴的對待。最後連作者都像嘲笑的認為你是女的,還真成婊子。可惜作者不能明白,就這樣讓王文琪世界只有恨。滿心都是恨的因,就起源當上紅衛兵。他想跟大家一樣當上紅衛兵,站在同一地位,卻用錯手段。當你破壞了倫理體系,你也別想得到倫理體系。王文琪的下場很慘,強暴未遂殺死人後再強暴,被判死刑槍斃。
拉回我說的作者分析革命,紅衛兵為了表現革命性,他們努力表現優秀可貴,但在歷史的哈哈鏡,看到的是唐吉珂德式,野蠻醜陋的。因為他們手段是毀壞,破壞。想要破四舊、想要打倒階級,這都不是容易的,也許建立毛主席的信仰,讓他們精神有了寄託,好行動。不過信仰某人、崇拜某人,都帶有虛偽性質。看看故事中極大篇幅講述他參與「大串聯」的過程,成千上萬的紅衛兵去北京的因素很多,但最好的理由是我們心疼毛主席,我們要讓毛主席知道紅衛兵與他同在。實際上這是免費旅遊,大陸那麼大,一趟旅遊可以省吃住行費用,是人都想走一趟。這樣分析紅衛兵,也為非人性的行為找到是人性的內心。
作者在大串聯有好的也有不好的事,我講感動的。作者在過程中有遇到沒有私心的人,給予作者的幫助,甚至是生命的份量。那位不知道名字的走資派姐姐就是最好的例子,他明明是被紅衛兵打壓的人,甚至性命都沒有安穩的一天,他卻幫助了身為紅衛兵的作者。照顧作者、為他被蜂螫、替他打理一切,回家旅費、父親電報、兩顆解渴用的柚子。這行為真的是親人才有可能做到,可惜就這樣沒下落。
「性」也是作者論述的重點,我前面說到性別在那個年代,沒有男性女性之分,只有中性。名義上是這樣講,不過性不是這樣好掩飾掉,這裡面就有很多可以舉的例子,雖然作者曾跟一個女性,整個人貼在一起胸對胸,一段車程,沒有起生理反應。但其實作者內心還是浮現性的畫面。對於性的壓抑,最慘忍的是一對情侶,雙方父母都認可的情況,他們下鄉,幽會被人知道,兩個人像是衣服寫「紅字」被輿論攻擊,最後女性精神分裂,成了植物人。男性在人性不信任下,隔絕外界連絡,卻遇到一個聖母般女性,解救沒有活下去理由的他。可惜再度被人所發現,聖母還是出賣他,他憤而殺死聖母,最後被判死刑。這對現在社會來說,兩情相悅的人有如此下場是很荒謬的。雙方父母都認可的情侶,憑什麼要你們這些外人指指點點。還好這只是十年文革,要是這樣禁欲還有迫害下去,大陸人口決不像現在這樣多。
最後其實我是很佩服作者的,因為在裡面作者絕對不是完美好人,他有私心,會動歪腦筋保障自己。我不會去同情作者,因為他有求生的本事。我會同情的是大時代,大時代裡底層老百姓。被政府搞的花樣弄得為了自保,做了些自己良心不安的事。
- May 22 Tue 2007 12:25
團體就不是個人中心論
- May 21 Mon 2007 15:44
我有難過到
這一段可以說明拍片原因
- May 20 Sun 2007 21:39
歌聲什麼才是完美
- May 08 Tue 2007 19:34
小王子
- Apr 29 Sun 2007 22:33
不知道
- Apr 18 Wed 2007 21:24
霸王別姬
人生已多风雨
纵然记忆抹不去
爱与恨都还在心里
真的要断了过去
让明天好好继续
你就不要再苦苦追问我的消息
爱情它是个难题
让人目眩神迷
忘了痛或许可以
忘了你却太不容易
你不曾真的离去
你始终在我心里
我对你仍有爱意
我对自己无能为力
因为我仍有梦
依然将你放在我心中
总是容易被往事打动
总是为了你心痛
别留恋岁月中
我无意的柔情万种
不要问我是否再相逢
不要管我是否言不由衷
为何你不懂
只要有爱就有痛
有一天你会知道
人生没有我并不会不同
人生已经太匆匆
我好害怕总是泪眼朦胧
忘了我就没有痛
将往事留在风中
- Apr 13 Fri 2007 17:47
兩年了
- Apr 10 Tue 2007 21:20
《解讀瓊瑤愛情王國》〈導論〉林芳玫 時報文化出版
《解讀瓊瑤愛情王國》〈導論〉林芳玫 時報文化出版
這一篇導論說明著林芳玫思考瓊瑤文學應該被怎樣屆定。言情小說在文學社會學來講是高級文化(嚴肅文學)跟大眾文化(通俗文學)議題中文學與社會結構的關係。它包含權力、資源和權威的不平等分配及社會階層化。作者以分析外部結構討論文本被文化工業化製成符碼及公式。
接著作者解釋文學社會學。文學跟社會的關係有兩種研究:一.由文學了解社會現象。二.社會環境與結構如何影響作品生產與流通。再依據湯普森四種文化分析階段詮釋瓊瑤作品。一.形式∕文本分析:有侷限的詮釋文本元素,如記號學、敘事結構分析都屬此方法。二.制度分析:分析文化生產的組織層面及研究文化社區的理念和傳統如何影響創作者到資源分配。三.社會∕歷史分析:社會及歷史結構影響作品生產、傳遞與接受。四.批判∕二度詮釋分析:研究者自身對文本和讀者產生出的交流,再加深體會。從這四個階段可在細分八個單位:文本(敘事結構與感知結構)、作者(背景與生涯發展)、讀者(日常生活中的閱讀活動)、類型(作者與讀者間的共識)、文學社區(象徵性權力鬥爭的場域)、文化工業(組織)、制度(未達全面建制化的台灣文學)以及社會。最後用流程概念將上述的分析整合,避免忽略只注意單一。
結論是介紹這本書的篇章是如何分佈。作者用三個年代(60、70、80)分別解析瓊瑤小說,另外沒觸擊的瓊瑤電視劇用電影觀眾研究彌補。不以精英概念看通俗文學,但也非贊同通俗文學的一切這是作者想提醒的。
- Feb 24 Sat 2007 19:42
看到完整版的
這幾天因為生病其實沒幹嘛
- Feb 08 Thu 2007 16:01
累
- Jan 24 Wed 2007 12:18
生日快樂
給我們家親菇小紅留個紀念
- Jan 15 Mon 2007 20:16
感性一下好了
- Jan 05 Fri 2007 19:57
活著回來
一.作者
陳千武,本名陳武雄,另以筆名桓夫寫作現代詩,一九二二年生於南投名間,就讀台中一中時,舉家搬遷豐原,自此與台中地區結下不解之緣。
九三五年,陳千武就讀台中一中,開始廣泛閱讀文學作品,並試寫新詩、短歌與日本小說。當時,作家楊逵於鄰近的台中商專附近經營花園,陳千武課後經常前往,與楊逵、葉陶夫婦一起勞動,暢談文學,這段經驗,對於他日後文學觀的形成,有一定程度的影嚮。而作家張文環也是陳千武特別懷念的文壇前輩,他的提攜與照顧,使青年時期的陳千武,無悔地發願走上文學之路。陳千武就讀台中一中五年級時,正好逢上日本政府積極推動「改姓名運動」,透過各種管道,利誘威嚇,改台灣姓名為日本姓名,陳千武在台中一台校內,帶頭反抗此項政策,因而遭到學校以留校查看懲處,其後更以操行成績丙畢業,無法繼續升學。
一九四一年,陳千武自台中一中畢業,入台灣製麻會做機械工,次年即被徵調為「台灣特別志願兵」,前後四年,親身經歷太平洋戰爭,並成為戰俘,輾轉於南洋群島的戰場與集中營,至戰後一年,一九四六年,方被遣返台灣。這次戰火經驗,不僅在陳千武的左手臂上留下永遠的傷痕,同時也一生烙印在這個殖民地子民的心中。
在太平洋戰爭中,陳千武曾因有趣,而向戰友學會「孫文遺囑」,成為他唯一會寫的中文,返台之後,竟然因緣際會,靠著默寫「孫文遺囑」,進入林務局人事室,任職達二十六年之久。雖然幸運謀得工作,但是,陳千武想要以中文作為寫作工具,在文學上重新出發,仍然經歷了近十年的煎熬。
一九四六年六月,即吳濁流創刊(台灣文藝)之後兩個月,陳千武鑒於台灣新詩園地的匱乏,與中部作家詹冰、林亨泰等人創設「笠詩社」,發行同人雜誌(笠詩刊),為戰後本土詩社的先聲,至今仍在持續發刊中。一九七六年,陳千武又創辦台中市文化中心,成為台灣各地文化中心的濫觴,該中心其後改稱文英館,陳千武仍然擔任館長,至一九八七年退休。退休至今,陳千武仍然創作不輟,履行著自己的寫作計劃,同時擔任靜宜大學駐校作家,與青年學生在校園內談詩論文,恍如當年自己與楊逵、張文環的忘年情感,激生他不竭的創作動力。
陳千武作為一個跨越世代,跨越語言的台灣作家,戰後勤學中文,創作新詩、小說、兒童文學與翻譯不輟,創作力豐富,計已出版作品集三十餘冊。曾獲吳濁流文學獎、洪醒夫文學獎等多種獎項。著有詩集(媽姐的纏足)等多本,小說集(獵女犯),最近改題為(活著回來),重新出版,該書包含十五個短篇小說,是台灣志願兵活生生的太平洋戰爭經驗,同時也是一個作家對戰爭、人性,以及生命本質最深沈的思索。
二.讀後心得
《活著回來》原本書名叫《獵女犯》是由陳千武所寫的自傳性短篇系列小說。因為換了出版社,所以將名字改掉。但「活者回來」又更貼近全書的主旨。這一本書其實都是在講述人性,其實人性不分種族。有好人也有壞人,語言其實不太重要,該怎麼說有時候眼神的默契就能傳遞默契。強調人性表現的人情味。沙特存在主義的作品注重心靈方面的描寫,影響到陳千武的寫作。而存在主義
第一篇是〈旗語〉。重點在後面田村京子打的旗語說要我要你們活者回來。在這樣大世代的戰亂下,活著變的可貴起來。應該說生命變的渺茫,努力活著就夠辛苦了。每天面臨在死亡的威脅下,人的心變的殘酷起來。也就是整本書從第一篇開始就說求生的過程到結束。而整本書裡說到的活著是多麼渺茫的信念。
第二篇是〈輸送船〉。雖是一條船上,每個人的心理想法都不一樣,而中間幾個人互相比神符的那一段,日本的吉本將天皇當成活神,但實際上那只是威權統治下的手段方式。而且每個人的內心是恐懼的,所以需要外在這種神符來幫助自己。另外,在船上的每個人是不同身分、國籍的人,但求生的意念都是很強烈的。在空襲的時候,一個女人還在水龍頭底下接水,這不是因為她不怕死,而是水在船上太珍貴了,無法捨棄。
第三篇是〈死的預測〉。這一篇的人物是接續上篇的,重點在於後面大家對死的看法。因為日本的無條件投降,讓他們不必面臨到死神的威脅,賴文欽認為是死神寬恕我,而林逸平認為是死神遺棄我。
第四篇是〈戰地新兵〉。這是在討論新舊兵的問題,新兵如何被老鳥欺負。而「死」在那個時候、那個地方是司空見慣。而且物質的缺乏,讓這些新兵成永遠的新兵,在帝汶島上俘虜著。
第五篇是〈霧〉。這裡的霧如同他們的生命是茫然的,看不到前方。而且還得被日本兵欺壓。他們常夢見百合花,希望和平。
第六篇是〈獵女犯〉。〈獵女犯〉的技巧最豐富。陳千武本人是說因為當時糧食不足,所以都要靠去山林打獵食物。就像原住民拿槍打獵一樣,所以獵女犯由此而來。
第七篇是〈迷惘的季節〉。在長期被欺壓下,兵捕的反抗。正義不在,人性充滿了不確定感。對性的需求、對權力的掌握。這一切迷惘中,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第八篇是〈求生的慾望〉。當自己的權利提昇,也就是可以統治更多的人時,在一層層的統治系統,人的求生慾望在此展現。
第九篇是〈洩憤〉。日本的無條件投降,讓原本被欺壓的新兵得到解脫。這軍中倫理一夕不見,藉由酒全部發洩出來。
第十篇是〈夜街的誘惑〉。軍心開始浮動,每到夜晚,街道開始不平靜。牽動士兵的心。那種擺蕩由此可見。
第十一篇是〈異地鄉情〉。在異地他鄉遇故知,可以享受到講同一語言的興奮,感受到人類情感的溫暖。
第十二篇是〈蠻橫與容忍〉。說明了強權的瓦解,蠻橫已經沒用,寬容的容忍會換成制裁。一個跨國籍幫忙的故事。
第十三篇是〈默契〉。說明戰爭下,溫暖的一面。大家的默契,在語言不通下,仍可以了解對方的心意。
第十四篇是〈女軍囑〉。一場過去到現在的情感回憶,有鄉愁,也有情感的交流。另外提到一位女軍囑的內心交雜。
第十五篇是〈遺像〉。這是一篇追思的文章,來不及化解的誤會,在葬禮中得到解脫。「愛」與「恨」在現實的物品中不見。
這本小說最重要的章節在於第二篇的〈輸送船〉和第六篇的〈獵女犯〉。〈輸送船〉在小說裡面各分七小節,連貫卻有不同的重點。跟其他篇小說很不一樣。〈獵女犯〉是在他用的象徵意義很好。而小說的主題在於「生」、「死」還有「愛」。在不同民族下,日本兵對台灣兵,有好有壞。有就是人類的情感表現,不會因為民族的不同而有所差異。站在殖民者跟被殖民者上,被欺壓被想成理所當然。同樣民族或者說同樣生活在一塊土地上的欺負同伴,則顯得更可惡。但愛跟恨就是這樣,不分膚色跟語言,林逸平被不同女人示愛過,也被不同男人欺壓過。人其實就是這樣生存著,脫離不了生跟死,永遠為了怎樣活下去而奮鬥,怎樣避免死而掙扎著。自私跟貪婪在戰爭中不會不見,而是在大環境戰爭下更顯卑劣。
三.參考資料
論陳千武小說《活著回來》:一部台灣特別志願兵紀錄《獵女犯》的綜合考察/謝惠芳/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從異鄉人到失落的一代/王尚義/水牛出版社
http://www.tccab.gov.tw/author/index.asp
- Jan 04 Thu 2007 21:51
你
- Dec 25 Mon 2006 14:29
我應該學會
- Dec 23 Sat 2006 18:31
表演
慢慢整理這次Woohyuk oppa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