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灣原住民文學的去殖民─台灣原住民文學與社會的初步觀察〉瓦歷斯‧諾幹著:一九九八年十一月十四日發表於「台灣原住民文學研討座談會」一九九九年十二月收於《二十一世紀台灣原住民文學》127頁到151

 

一‧問題與嘗試

1.「原住民文學」一詞的定義及如何被定義。

第一次:吳錦發在八○年代提出「山地文學」。一九八七、一九八九年台中晨星替他出版的書冠有「台灣山地小說選」與「台灣山地散文選」,但一九八九年七月二十一日調整為「原住民文學」。(p.129)

第二次:葉石濤在《文學台灣》第四期對「原住民文學」作出定義是:

  第一、原住民文學包括山地九族、平埔九族所寫的文學,皆包括在台灣文學裡面,但原住民文學不包括日本人、漢人所寫的原住民文學題材作品。

  第二、原住民文學是台灣文學裡面,最具特異性的文學,因為它反映了原住民的特殊文化背景、歷史傳統和家族觀念,和漢人不同,所以原住民文學應發揚原住文化特色,並應兼顧語言的特色,磨練文學表達的技巧,提高其文學品質。

  第三、原住民文學是原住民提高其族群地位,抗爭手段的一部分,反映原住民所受的傷害、壓迫,爭取漢人的合作,以達成目標。

  第四、現階段的原住民文學保留漢文創作有其必要,便於對外溝通,至於母語文學則需加強的努力和奮鬥。

  第五、原住民文學是最有希望文學,應可嘗試結合全世界之弱小民族文學,站在同一陣線一起奮鬥。

  →「原住民文學」的出現是在「被壓迫」並且「族群自覺」後所產生的書面抗爭隊伍。被「納編」(incorp ration)入台灣文學的血緣。(p.130-p.131)

第三次:孫大川在《山海文化》雙月刊發表〈原住民文學的困境〉指出原住民文學是「表達本土的、族群自覺,以及抗爭精神的文學結盟」。(p.131)

◎前三次「原住民文學」一詞從來就不是主體決定、主體敘述的結果。

第四次:魏貽君〈反記億‧敘述與少數論述〉一文﹝《文學台灣》第八期,一九九三年十月﹞從後殖民論述的視野看到了原住民文學作家的「位置」不同於台灣文學,故認為原住民文學不應納編在台灣文學裡面,,它是一個「特區」的屬性,與台灣文學的關係是「聯屬」而非「納編」。(p.131)

第五次:瓦歷斯‧諾幹從歷史的角度觀察到「台灣原住民族文學產生的基礎是賴語言(母語)是無以割除的起點。以口授相傳接續傳遞的神話、傳說、故事、歌謠......視為原住民文學之母。一九一四年爾後,接受日本皇民化教育,感受現代化社會之族人,以書面形式完成之文學創作視為台灣原住民族現代文學。(一九九七年五月,「第一屆台灣文學五十年研討會」論文)(p.132)

  →原住民接受現代化,開始使用文字、抒發自己,原住民書面文學就誕生。(p.132)

2.被殖民者因潛意識操作殖民者建構的狀態,而感覺是通往「文明」、「進步」的。藉著殖民者的「眼睛」來看自己要到八○年代後才有所轉變。八○年代第一批原住民書寫者出現,大多藉文學形式來控訴著被壓迫、被殖民的歷史經驗,因而表現出別於漢人書寫者的「集體記憶」姿態,同時也表現出不同於漢人書寫者的山林海河的人文經驗。(p.133)

二、去他的殖民

1.八○年代作為原住民文學的先聲,特別是乘台灣民主運動而起的莫那能、拓拔斯、瓦歷斯‧諾幹、夏曼‧藍波安書寫的文學作品被視為第一代原住民文學。(p.135)

日本殖民帝國的原住民圖像(1930-1945)

1.一九三○年本花崗一郎、二郎留其官舍牆壁的血書不只是向日本殖民帝國的發言具體地證明了台灣原住民族納編成為日本這個「國家」的成員,再一次確認了主體發言位置的全面喪失。(p.135)

2.松山奎吾在〈關於泰雅的今昔〉一文裡,代表著當時最初殖民文明化普遍觀點─文明的、進步的、國族的,必須拋棄原來的我。

法農(fanon)《黑皮膚,白面具》「黑人不是人」、「黑人不借任何代價要向白人證明他們的思想一樣地豐富,他們的智慧、知識有一樣的價值」,「對於黑人而言,他只有一個命運,那就是白人」。任何黑人的「證明」均需要白人的「首肯」、「認同」。(p.137)

漠視與空白的書寫世界(1946-1983)

1.      此時出現的原住民文學僅排灣族陳英雄小說集《域外夢痕》,及阿美族曾月娥獲第一屆時報文學獎甄選獎較為人所知。共通點在於使用改易的漢名發表。發表的場所侷限於地方報紙、小型機關。(p.139)

◎從法農分析第三世界的理論模式:殖民→去殖民→新殖民/再殖民/內部殖民到納入新殖民資本主義的運動過程來看,台灣原住民族在日本殖民國離去後並未進行「去殖民」的過程,反而直接接合了再殖民/內部殖民的階段。(p.139)

主體建構及去殖民(1984-)

1.      排灣族盲詩人莫那能在《春風詩刊》第一期(一九八四)以〈山地人詩抄〉的詩稿。去/解殖民書寫,以逆寫帝國/中心為己任。(p.141)

2.      布農族霍斯曼‧伐伐所寫的小說〈獵物〉與泰雅族瓦歷斯‧諾幹散文詩〈關於泰雅〉都呈現「召喚集體的歷史記億」。也表現出後殖民文學書寫的幾種策略,包括「棄用」與「挪用」。(p.142-p.143)

3.      泰雅族賽德克群為主體發言的《崇信祖靈的民族─賽德克人》其直寫南投縣仁愛鄉泰雅族賽德克群小區域的人文歷史。(p.143-p.144)

◎因為逆寫,原住民書寫的去殖民才有可能展開。(p.145)

三、面對問題

1.原住民書寫文本通常表現出向外爭取「主體」位置、向內認識自己(文化母體)的文學面貌。但面臨到楊照所認為的「門口位置」,即「向外(使用漢文字書寫其實是再一次地進行「去主體性」)、向內(族群書寫未被族人認同以及原住民社會文化處於消失中或大部分消失的情況)的尷尬局面。(p.145)

2.當代原住民恐怕更要迎接與挑戰「全球化的現代性」。全球化自然也意味馬庫色論及「單面相的人」中扁平人物。那是接受了一組強權中心價值,單一、快速而無意義,永遠充滿著對世界人間的冷漠。(p.146)

 

心得:

    在讀原住民相關論述,就會發現這些問題跟後殖民的論述是息息相關,有種慶幸有修到後殖民,雖然我後殖民讀不懂。以這篇文章來論述,瓦歷斯‧諾幹點出原住民文學的定義已經具備,只是原住民文學的問題在哪。在殖民統治下的原住民文學書寫的文字是個問題,因為用漢文是用殖民語言書寫,會失去母語的中心。另外出版社、文學獎是殖民者統治,這會讓我想到趙天儀老師就說不要以為台文系是綠的,在上面(學校)掌握的還是國民黨體系。老師也說過,我們把頭換掉了,但內部體制還是那些人。也就是一個體制建立了,但我們對這體制不滿,不是從上面,或從下面改變,因為單一力量是不夠的。體制怎樣改變還是要實踐者思考的。就好比這次奧運聖火因為西藏事件牽扯,我想如果是以前的我,一定會覺得運動跟人權事件無關,但是當我念過這些,我會懂得去爭取人權的人很偉大,如果不藉由這樣事件,中國連鳥都不鳥。繼續用集權去控制人民。不過我覺得有原視,算是民進黨的一項貢獻,增加人民了解原住民問題。最後瓦歷斯‧諾幹提出的問題,我覺得問題還是依舊存在,要怎樣破解還要思考。

 

延伸閱讀:

外國理論

法農《黑皮膚,白面具》、《大地之不仁》

馬庫色《單面相的人》

國內

楊照〈文化的交會與交錯〉《夢與灰燼》,聯合文學,一九九八

張京媛《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麥田,一九九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木子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