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楊守愚,本名楊松茂,1905年生於彰化。筆名有守愚、村老、洋、翔、Y生、靜香軒主人、瘦鵑等。父親是清朝武秀才楊逢春,老年得子,在父親的嚴格管教下,楊守愚的漢學深厚。因為父親在他六歲時就過世了,母子兩個人相依為命,對於楊守愚的教育更是期待能出人頭地,因此楊守愚得到完整的書房教育。而在十七歲那年,楊守愚也自己開私塾教學維生,而因為有了孩子,家庭人口眾多,對於生活感到痛苦。楊守愚膝下有四男六女,這些小孩都沒有繼承父親的行業,而走向工商業發展。
在郭克明跟沈峻的書房下讀書,對楊守愚影響最大的是郭克明。郭克明在彰化地區是有名的私塾老師,郭克明曾積極參予當時社會運動,他們雖然在無政府主義運動上沒有那麼積極推動,但在文藝活動上就有許多表現。1925年楊守愚跟陳崁、周天啟、謝塗、林朝輝等人組成「鼎新社」,而社名就是由郭克明取的。「鼎新社」含有「革故頂新」的意思。「鼎新社」不少成員是留過學,所以將社會主義透過戲劇方式呈現給民眾看,對於沒有出國留學的楊守愚,在演員跟觀眾的雙重角色吸收不少新思想。後來因為成員內部不和,於是在1926年另組「彰化新劇社」。「彰化新劇社」是走向更明顯的政治目的,藉由諷刺去點醒社會大眾。根據《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的記載,二0年代無政府主義在台北成立「台灣黑色青年聯盟」郭克明跟楊守愚都被因涉嫌參予遭檢舉。可見郭克明跟楊守愚關係跟思想極為密切。
楊守愚自己獨立開的私塾,因日本政府開始強制講日文,學生人數不夠維生,導致失業。遇到賴和擔任《台灣民報》學藝欄編輯,賴和醫務繁忙,楊守愚幫忙代寫專欄賺錢,所以也曾在賴和的文稿中,發現應該是楊守愚寫的。另外,楊守愚新文學的首次發表就是在《台灣民報》。1939年楊守愚加入「應社」,被稱為「應社九子」之一,其他成員有賴和、陳虛谷、陳渭雄、吳衡秋、楊笑儂、楊雪峰、楊雪鵬和楊石華。應社是創作古典詩的團體。但在此之前他們這些人早就成立過「流連索思俱樂部」。「流連索思俱樂部」主要是給民眾有世界性的新知識,對於台灣社會有相當的使命感有別於其他保守詩社。在這個時期其實成員給年紀較輕的楊守愚許多新式、前衛的想法。後來這樣「流連索思俱樂部」的成員聚會引發形成「應社」。「應社」有同聲相應的意思,也就是幾位舊詩友一起互相交流創作。在這個時候「應社」讓生病纏身的楊守愚,在失業的情況,心情得到抒發。而「應社」也是他能說漢文的創作場合。
在三0年代加入「臺灣文藝聯盟」,並擔任《臺灣文化》撰稿人。楊守愚在當時不顧日人的禁止下開班講授中文,而遭到日人驅敢。光復後,他中學教師檢定合格,於彰化工業職業學校擔任國文老師。在國民政府實行戒嚴令,二二八事件後,台灣知識份子開始被控制。以教育工作為重的楊守愚,也不再創作。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