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世忠〈《山海文化》雜誌創立與原住民文學的建構〉
出自:台灣新文學發展重大事件論文集175頁到212頁
I. 前言
1.1984年冬日成立了「台灣原住民權利促進會」開啟了當代原住民爭得主體發言位置的社會運動,迄今整整二十年,議題雖有變,基本精神依舊延續。(175頁)
2.「精神延續」意指社會運動始終不斷,追求原住民的努力,已然成了代代相傳的重要社會化內涵。「議題有變」則係隨時聞進程,社運屬性一直在適應發展。(175頁)
3.「仿學焦慮」是學術力量技藝( academic technology of power)的展現背景。(176頁)
4.文學是接續或併置於「族群政治」、「藝術文化」、及「躍進學術」等三大方向的第四種當代原住民社會運動。吾人或可稱之為「文學建構運動」。(176頁)
5.三類運動中的第一類型最可能、出現指標性的領袖個人和團體。原住民文學建構運動最主要的主導人之一就是任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所長兼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系主任的孫大川先生,他所到辦的《山海文化》雙月刊。(176頁)
6.此文探討《山海文化》1993丰創刊迄今( 2004)在台灣原住民文學建構過程上的意義。(176頁)
II. 前《山海》的曙光
1. 《山海》之前也有不少單打獨鬥的成績,稱為前《山海》的曙光。(177頁)
2.1983年國立台灣大學數位原住民學生手稿印發送閱讀的《高山青》,僅是文字筆練,而非文學。(177頁)
3.原權會自1983至1987年間,所出版的七期《原住民》會訊與一期《山外山》雜誌,是為八○年代末期重要的原住民政治社會論述文書。雖文字筆練卻貢獻厥偉。(177頁)
4.後發表於原權會跟報紙副刊都被晨星出版社收羅出版於「台灣原住民(文學) 」系列各專書中。(177頁)
5.文字筆練的場域另由1989年出刊的《原報》 ( 1994年停刊)、1990年發行的(獵人文化) ( 1991年停刊)、及1995年和2000年創刊的《南島時報》與《原聲報》接手,繼續討論原住民歷史與當下族群前途的議題。(178頁)
6.後台大外文系的《中外文學》、清大中語系所主辦的演講、以及社會心理學與文化變遷研究出書重鎮張老師月刊出版社等,均由孫大川引入了原住民文學主題。(180頁)
III. 《山海》的文學雄心與信心
1. 1993年6月,以立法委員華加志為首任理事長的「中華民國台灣原住民族發展協會」成立,同時創立《山海文化》雙月刊。(180頁)
2. 雜誌封面刊名之下有五個內容主題,佔首位者就是「原住民的」。另四個依序為「文學的」、「藝術的」、「文化的」、「世界的」。(180頁)
3. 創刊號內容有「山海專題」、「山海評論」、「山海文學」、「山海藝術」、「山海文論」、「山海醫療」、「山海兩岸」、「國際原壇」、「歷史剪影」、「部落史」、「山海日誌」、及「山海季節」等十二主題子項。(181頁)
4. 20期之時,發行人改為浦忠成。(182頁)
IV. 「文學」與「文論」概覽
1. 原住民文學如何界定,孫大川認為其一,作者必須為原住民籍,其二,漢語文字與母語羅馬拼音文字的創作均可,其三,口傳文學的採集翻譯亦要納入。另外凡是與原住民往來密切的「家族相似」者,應也可納入範圍。(184頁)
2. 吳錦發曾於1992年的「傾聽原聲一台灣原住民文學討論會」上,建議凡漢人寫作之關及原住民的文學作品均應稱為「山地文學」,原住民籍作者的創作才是「原住民文學」。(184頁)
V. 文學大獎一次又一次
1. 《山海》舉辦了「第一屆山海文學獎」( 1995年)。(196頁)
2. 與中華汽車原住民文教基金會合辦了「第一屆中華汽車原住民文學獎」( 2000年)、「第二屆中華汽車原住民文學獎」( 2001年)。(196頁)
3. 與聯合報共同合作的「原住民報導文學獎」( 2002 )以及「2003台灣原住民族短篇小說獎J」( 2003 ) 。(196頁)
VI. 《山海》系統的原住民文學
1. 《山海》理想是創作文學、口傳文學及母語文學三者並重,但現實創作幾乎是刊物全部,母語沒有。(201頁)
2. 2002年到2003年新自然主義股份有限公司推出孫大川策劃的10本原住民各族的神話與傳說,再版多次。使口傳文學有得發聲。(201頁)
3. 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在孫大川的合作下出版《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成《詩歌卷》、《散文卷(上) (下) 》、(小說卷上)(下)》、及《評論卷(上)(下)》四種。(202頁)
VII. 代結語一後《山海》、「文論」看待、及人多勢不眾
1. 《山海》與中華民國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不協會辦了「台灣原住民政策與社會發展研討會」(1993)、「原住民文化會議」(1994)、「『山海世界』文化講座系列」 ( 1994起始)、「第一屆原住民文化工作者培訓營」、(1994)、「台灣原住民文化藝術傳承與發展系列座談」(1995)、「原住民與台灣的體育文化座談會」 ( 1995 )、「回歸正義的起點─台灣高砂義勇隊歷史回顧J ( 1998)、「第四屆原住民文化工作者培訓營一原住民藝術工作者培訓」(1999)、「Semenayata一台灣原住民詩歌之夜」(2000)、「原住民編採人才專業研習營」(2000)、及「第三屆台北藝術節:歌謠百年台灣原住民音樂祭」等多項原住民民歷史文化詮釋實踐或推廣的活動。(203頁)
2. 但論述場所很多,卻在《山海》沒了論述者跟創作者都消失了。(208頁到209頁)
延伸思考
因為時間關係沒辦法把表格數字都跟著打出來,自己覺得可惜。我覺得這一篇論文分析出許多圖表跟數據,對於後面研究者有相當大的幫助。因為發現越是龐大的資料,如何用表格這樣精簡概念的東西表現,就越能表現自己是否貫通整個資料。
謝世忠在裡面指出《山海》的貢獻,有多少篇創作,創作類型項目又各有哪些,也有《山海》辦得獎的作品的名單到後《山海》的論述文章。項目很清楚。而這些數字雖然顯示原住民文學的力量增大,但其實《山海》的結束,當創作舞台一旦結束就沒有觀眾了,也沒有表演者了。可是台灣的市場又小,大陸光一個省一天報紙量可以一百萬以上,當刊物將隨流行搬上網路,可是也是泡沫化的開始,因為網路聲音太多,很容易讀者就消失,加上網路複製更快。廣告商也更不易尋得。可以說是種悲哀又可說是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