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菸田少年》是次客家電視台的八點檔大戲。在看過他們的幕後花絮跟原著小說。我想《菸田少年》所賦予的期許可能是一般人所忽略的。故事發生在60年代的美濃,從日治時代引進的經濟作物,帶來的是高知識水平,才也能產生作者吳錦發,進而誕生原著《青春三部曲》。吳錦發在《青春三部曲》說這是本成長小說。所謂的成長小說也是給青少年看的作品。這一點就相當符合客家電視台的節目意義,讓觀眾學習到客家話、客家精神。

    《菸田少年》改編自《青春三部曲》《青春三部曲》是半自傳的小說,因為是吳錦發的真實生活,表現得是台灣這塊土地上的風土民情。這也是吳錦發自傲的表明自己作品有被翻譯成多國版本。因為文學的有趣就在閱讀到整個世界。不過文字作品改編成戲劇,突顯出來的重點就不一樣。就好比第一集阿發的爸爸為什麼擔著兩桶蚯蚓回來?阿發的外公都在捕魚網?在戲劇方面就會欠缺這樣的背景介紹。原來阿發的爸爸還有養鰻魚,所以要餵蚯蚓。阿發的阿公喜歡在河邊抓魚,所以他才都會在捕魚網。這些細微地方可能是戲劇表現不到。

    戲劇也是有優勢。戲劇能在一個畫面中就可以表達出許多事情,畫面美感、人物情感。將三篇小說融合成一部戲是更濃稠,更有戲劇張力。加上戲劇是擁有視覺、聽覺讓人最快速瞭解的優勢媒體,這也是BBC重拍多次文學名著原因。阿發、阿威、富林和羅胖,這四個人在《菸田少年》重現的是青春少年時代,對學業的苦悶、愛情的困惑。一群在純真的歲月,逐漸被外在事物影響到成熟。

    看了幾集,我覺得拍得很好,畫面的燈光,呈現出來絕對是有像拍電影的精緻。只是以演技來說,我覺得演員似乎還是演太過了。我覺得該驚訝或害怕,其實臉部表情應該還再收一點。而故事內容我覺得會比原著更吸引觀眾。




菸田少年




 

原本說的家庭背景在後面幾集演出,但我覺得真的編得更好。小說裡面雖然有提到阿公帶阿發去釣魚,去感受天與地呼吸的聲音。也提過阿發的小叔逃兵故事。但在劇裡面小叔的情節,甚至是藉由小叔去給固精丸更有連串感,我覺得比小說還有感受力。因為編劇將這四個人的家族有更連結的脈絡。彼此間媽媽們的往來,也有八卦似的談論。就貼近你我距離,好像我們真的在看一群家中有著好皮搗蛋的孩子,卻仍有家長溺愛的私心。做為一個本來就帶有教育性質的電視台的重點大戲,真的不是蓋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木子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