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日本古川町與德國魯爾工業區中創造出的文化創意產業

第一章前言

課堂上放的古川町跟魯爾工業區都是來自公視「城市的遠見」系列的影片。一個城市的規劃是不能小看的。魯爾工業區的規劃,影響力就大於一個城市,甚至可以說影響力大於一個國家。古川町跟魯爾工業區的成功在於他們為永續規劃,不像台灣的規劃常是想到做什麼就做什麼,造成資金的浪費跟土地的閒置。看完這影片,其實可以說社區營造的先開始,才能去做文化創意產業。一個環境如果沒有整理跟計畫,那麼就不會有人想待在那邊,會待的就會是家境不好的人,開始會引發毒品、性等犯罪的滋長。所以規劃好一的地區,帶來的安全性是很大的。加上文化創意產業帶來了經濟效益,對一個國家只有利益而沒有損失。最近台灣出版業也大量出版有關品牌形象的書籍。一個地區其實就建立一個品牌形象,好比現在有錢人排的要死的杜拜飯店,還有北歐三小國開始是移民新天堂。說明了也許在地圖上是找不到的一小角,卻會是改變世界的中心位置。這世界不再是圓的,而是平面的讓人有機會大放異彩。

在下面的章節是,我會先介紹古川町跟魯爾工業區的地理等背景介紹,還有文化創意產業是什麼。接下來解析古川町跟魯爾工業區成功的案例,也就是成功的原因、方法或產業,再去分析裡面的文化創意產業。最後比較彼此的優差異。最後我想分析的是將來可能會遇到的問題。

第二章地理介紹

第一節日本古川町

古川町位於日本關西岐阜縣的山城小鎮,也就是飛驒山脈的包圍。人口數為一萬六千人。 在工商業發達,環境是逃不出人為的破壞,河水開始發臭,垃圾堆積。 1960年左右,社區裡面的人開始有自覺地,想改變自己的環境,他們以瀨戶川這寬才1.5公尺的水道開始。如同小時候讀一束花的故事,一個男子因為一束花,最後將房間環境整理乾淨。一條河的開始,讓人們找回「心」,開始社區大整理。他們在瀨戶川放了三千尾鯉魚,一方面讓魚去提醒我們不能去汙染水源,另外有可以增加景觀點,他們不怕辛苦的每到冬天還得將鯉魚轉安置到溫室水池中,不畏辛苦是為了明白如果沒有堅持,那麼就不會享受到這樣自然景色。古川町是花了40年做社區營造。在1993年得到日本的「故鄉營造大獎」。

第二節德國魯爾工業區

魯爾工業區跨北威州多特蒙德和埃森。裡面有恩瑟爾河流域,讓原本煤業在交通上有水運的幫忙。人口數有五百萬人。魯爾工業區曾是德國最大的重工業區。像魯爾工業區裡有魯爾集團,德國魯爾集團是世界500強企業之一。魯爾集團的發展戰略以四大產業為支柱:能源、化工以及傳統的礦業和房地產。公司在全球的員工超過10萬,年銷售額逾200億歐元。對以前的礦區進行改造,目前已完成了9000公頃。還有2400公頃將開發成綠地、居民中心、物流中心、工業園區,以吸引企業來園區落戶。同時,在政府扶持下,建立了德國最大的職業培訓學院,培訓礦工,使他們學習和掌握新的技能,能夠從事其他行業1

IBA

IBA為國際建築展覽。這是西法倫政府為了重建魯爾工業區,1989年成立這個 IBA國際建築展覽。成員有18位核心幹部,總共50位人員參予。他們主要重視文化品質跟生態品質。

第三章以社區營造昇華文化創意產業

第一節文化創意產業

文化創意產業最早是英國提倡,被視為『創意產業』。 在台灣2003年所擬定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草案」中,將「文化創意產業」定義為「源自創意或文化累積,透過智慧財產的形式與運用,具有創造財富與就業機會潛力,並促進整體生活提昇的行業」。內容如下:(1) 視覺藝術產業、 (2)音樂與表演藝術產業、 (3)文化展演設施產業、 (4) 工藝產業、 (5) 電影產業、 (6) 廣播電視產業、 (7) 出版產業、 (8) 廣告產業、 (9) 設計產業、 (10) 設計品牌時尚產業、 (11)建築設計產業、 (12) 數位休閒娛樂產業、 (13) 創意生活產業、 (14)其他合於本法定義之文化創意產業。

第二節日本古川町

  • 木匠

古川町因為有豐富的森林,多達160位飛驒藝匠是日本第一。平均而言,總人口165百的聚落之中,每120人就有一名匠師。這樣的古川町,木匠做每一棟房子都是自己的嘔心瀝血且採古手法建築,也就是準頭組合。在當地最具代表性「白壁土藏」街道,每一個建築物出簷部分的挑木下端,有一個因形狀而俗稱「雲飾」,正面塗潻成白色的裝飾性雕刻。東京大學工學系保存文化教授西村信夫的調查報告說古川町有355個形169種雲飾。經過三年努力,1989年,他們還興建一座「飛驒木匠博物館」,而且他們希望是自己建的,他們自己創了飛驒建築組合會標下這工程,在160位中3分之2就參與此工程,他們自己思考怎樣佈置這博物館,他們在一樓設計了積木玩具,這項玩具可是連大人都愛玩勝過小孩。之後古川町還在博物館建廣場,讓人更加使用這樣空間。

  • 公共空間

我們在古川町看得出來,他們在對人跟景物的緊密度是很細心的。我們看不到天橋在古川町,因為這樣擋礙到景色,但行人、小孩行走會不安全,於是他們把天橋隱藏至房屋,也就是地下道化。但不像台灣的地下道有陰暗感,他們的房屋是開放式,所以有陽光感,而且有很大的空間,裡面也有洗手間等設施。另外他們有維護空屋使用權,像有一間沒有人繼承的屋子,因為地點佳,於是鄉公所也願意讓人去規劃,於是這個空屋被拿來展示舊電影資料,成了展場,還被當茶館,更加讓全居民有參與感。另一個案例是,有一個空間屋主原本想當停車場來運作,但在當地居民跟鄉公所憂慮原本的景觀就將失色,於是他們承租下來,所以是共同營運成餐廳,不考慮營利的情況下,明白了古川町人想維護自然景色的心態。因為觀光客過於旅館飯店需求,連旅館主人在怕新建的房子,一再思考下,寧可少建一樓。但外來投資客並不這樣想,於是他們最後還是求諸於法律,讓古川町的景色不會被破壞太嚴重。

  • 祭典

古川町長年舉辦祭典,祭典本身屬於宗教外,因為這代表一個地區的向心力。在115號冬季時,在信州外地工作的女性回來,就會到當地的圓光寺、本光寺、真宗寺。也就是「三寺參拜」。這時,古川町還會用雪蠟燭增加景點。而男性的祭典則是「飛驒古川祭」,這是在419日屬於春祭,當地會將全部9個祭屋台遶境內。前日深夜會有人起太鼓,告知春天來臨,這樣的祭典是湧上數萬人潮。

  • 涵蓋的文化創意產業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知道古川町建立出來的品牌是很成功的。尤其是在城市的遠見的特別篇中,主持人的推崇他們的年年進步。可見他們的文化精神是不停止,積極從小處著手。古川町第一個成功品牌是「飛驒木匠」,在現今社會追求現代主義建築下,其實木頭的溫暖人心作用,反而是最近所反思,所以飛驒木匠的重要性一定是水漲船高。而且準頭組合,也就是不用鋼釘,是無障礙空間的基礎,讓小孩跟老人安全活動空間。而且他們空間設施的品質,我想這也是人們對委託古川町建築業上有信賴感。第二個成功品牌是「觀光」,在古川町可以看到不同的祭典,也就是人們對於天地的傳統意識,他們堅持傳統習俗,這會讓現今社會漸漸失去的精神,可以被找回。在文化藝術上,人們可以看到電影資料、建築藝術、自然生態。古川町在社區營造40周年紀念活動,自己編了「源五郎的櫸樹」,也自製道具。雖然這是紀念活動不會再次上演,但這還是顯示這地區的居民的文化涵養是高的。當一個地區有高文化,那麼他們的產業相較下當然會是比較創意、傑出。

第三節德國魯爾工業區

  • 科學公園

科學公園是第一個代表座在魯爾工業區1960年代它是一座煉鋼廠,新產業的產育中心,大學跟邦政府都有科技研究所在這裡。他們有三千坪的高科技業者研發中心,以研究太陽能和廢電訊。讓不同的企業進來,但優惠於青年創業跟能與當地配合的公司。因為的園區開放,讓勞工假日都會來休閒。

  • 杜易茲堡景觀公園

1902年到1908年還是粗鋼工廠,但1985年停工了。在這個公園有五項特別處。在原本是管線的地方,設計者讓它成為了溜滑梯。在建築物內部有一個潛水訓練基地,就是靠原本深廣的空間改造。裡面放置了救難道具,還讓訓練會有個免費訓練空間。外邊混凝土則被攀岩協會租作,讓遊客可以攀岩,這裡不是最大的場地,卻是全國最多會員的攀岩協會。另外這裡也是電影公司租借場景的地方,因為這裡的場地跟空間很大,架設燈光與舞台都是很便利的。晚上也被人租借成宴會場地,因為裡面的照明設計很特別。這是有許多新觀念的公園,不是一般的民眾公園。

  • 漢姆市麥士米聯公園

原本是礦區,現在則是適合大人帶小孩的公園。而且在每年舉辦一次花園展,建立出知名度。園區種植實驗抗污染的植物,讓人觀摩和學習園藝裝飾。園區有兩座建築物,在二次世界大戰時,用來關戰俘,現在被做藝術展覽空間。另外一座建築物,在加上象牙,被暱稱為大象公園。而且他們也保留當時的交通工具,留下一截火車跟鐵軌。這座公園屬於家庭型社區公園,讓四周住宅區重建,也吸引中小企業來。

  • 第十二號礦區

第十二號礦區,在影片中有細分許多項目。它是在1986年開闢的,198911月關稅聯盟基金會是為了保留第十二行礦區而成立的。它的特殊在空氣壓縮區是當時1932年建立,是唯一也是最大的自動化管理。關稅聯盟基金會的目標是「藝術、文化、設計」。第十二號礦區是社區品質最高,現代建築的原型,就是理性跟方形。

第一項 Gelsenkirchen-Bismarck太陽能社區

這是魯爾第一個太陽能社區發電規劃的案子。占地4英畝,分別建造了72戶住家,分為南北兩區。北區為分散式概念,將太陽光電發電系統與熱水系統配合每戶的屋頂設計成一體,並單獨提供自用住宅的電力與熱水。南區為集中式概念設計,約68戶共同分享其屋頂及窗戶遮陽板上的太陽光電發電及熱水。從2001年開始,經過3年的監測分析得知,全區60~65%的熱水使用可完全由太陽能集熱系統供應,而40%電力供給可完全來自太陽光電發電系統。這樣的數據讓再生能源可以取代化石能源的夢想更有信心。

第二項博物館

第十二號礦區裡面的博物館是展示當時的採礦技術,他的義工是當時的採礦人員,因為這是最先進的技術,所以參觀的人還是有不是內行人為觀摩而來,另外就是小孩子,是為了學習過去歷史而來。所以這項保留是讓後代歷史學家能夠有辦法去了解過去。

第三項工業設計展貿中心

這裡是現代工業設計的核心,展場內是不破壞原本就有的空間擺置,但卻有一萬件以上的展覽品,這樣讓你在欣賞時,都是一種美的展現。因此他們也注重發展設計產業,他們引進設計坊,利用低租金吸引設計者。利用創作、生產跟展售,這三者合一的效果,讓觀光的人就可以購買,也可以借提問提升文化能力。

  • 涵蓋的文化創意產業

其實在魯爾工業區,我們可以看到文化創意產業的多面相,因為在這樣大規模的計畫中,本來產業就是環環相扣。德國魯爾工業區,他們在空間運用上,設置很多博物館、展覽場。一方面將文化帶進生活,卻也將生活昇華到文化。因為藝術太多可以靠近,所以文化創意產業就容易發生。像UFO裡面的廣告公司,我相信在裡面生活的員工在面對多元化的園區,一定更好找尋點子。另外對於年輕跟配合當地的企業,能給予優惠,並使用環保的太陽能,看到他們的文化不單單是我們台灣所說的藝術方面,而是能創新都是他們的文化創意。這樣廣面的接受,可以想見表演團體,除了接收到場地、資金的幫助。在不同產業人們交流下,藝術層面就是拉高實用性。這樣外來觀眾為什麼想來,我們可以明白到就是因為有太多文化面可以學習。

第四節兩者之間的比較

從上面的古川町和魯爾工業區的案子,我們可以看出日本的文化創意產業,其實比較維護舊有傳統產業,讓傳統能永續下來。但德國的傳統是會被淘汰,也就是經過時間潮流的演進,也許就會改變,但他們會讓舊有的文化精神可以被看見,他們會改造舊有精神,好比空間改造的幅度較大。像古川町就不希望整個區域的建築物過於突兀,但魯爾工業區裡面光是一個公園,裡面公有物品的差異性就很大。當然這是因為民族性的不同,可在兩種不一樣的精神,他們同樣選擇永續經營,保護生態,讓能源減少支出。其實我們不能比較哪一種做法是對或是錯,但我自己又會想如果古川町是德國的魯爾是這樣大面積時,他們這種以小事著手,會怎樣發展呢?他們要怎樣去抵抗更多機會的外來侵入。

第四章結論

現在的文化創意產業已變成複合性產業,也就是原有的傳統產業經過知識經濟的包裝產生。魯爾工業區就是裡面典範。光是一個公園就博物館、休閒設施,這說明了現在人不會因為一個點就吸引到,否則就會快速流失客群。要有許多點去吸引人群。

但這樣的做法,充滿創意性跟實驗性,所以風險機率很高。如果說在先前的計畫跟考量不足,可能就會失敗,後果像流不止的沙漏。「人」的來臨,對於環境的影響力,我有看電視節目在討論國家公園,原意保護環境反而遭到更大人為傷害。於是文化創意產業的美意,是否在多年後也遭到這樣的質疑。而老師也已經提到魯爾開始有小企業無法生存下去的問題,這也是台灣需要反思的,因為台灣的經濟靠的是中小企業,商業週刊還比喻過這樣的台灣企業為「土狗2」,但我們的確也看到這樣的走向其實在沒落中。現在企業家也開始關心家鄉,施振榮開始打造鹿港3,計畫才剛開始,也是可以關注的。

參考資料

書籍

〈向陽.采風.德法行德國再生能源教育與能源工業特區〉艾和昌,廖明瑜著《能源報導》

民國946月頁25--28

網站

公共電視台城市的遠見 http://www.pts.org.tw/~web02/city/index.php

新華網 http://news.xinhuanet.com/


1 劉向,黃泳著〈調整 發展 活力——胡錦濤考察德國魯爾工業區〉,新華網,20051113日。

2商業週刊第1002

3商業週刊第101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木子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