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財務腦.量化思考超入門:不靠經驗判斷,精實決策,開創未來
從公式的書本內容簡介 備註我自己要注意的
不必懂會計金融,練就一生受用的思考技術!所以這本書對於數學不好的人來說比較好讀,因為要知道原理
什麼是「財務思維」?
就是把各項方案在日後會產生的所有影響,都換算成金額,
再來個別做比較,然後從中選出最好一種的思考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食衣住行都與「錢」脫離不了關係。
「錢」是最貼近生活的一把量尺,只要把一切都換算成金額來思考,
也就是運用所謂的「財務思維」,就更容易看清楚事物的真實樣貌。
那麼,「會計」與「財務」有什麼不同?
會計能正確地呈現「過去的事」,
財務則是會告訴我們「未來的每個選項」能帶來什麼價值。
所以財務的書 要找寫得好的 比較難
在人生規劃 要比較生活有方向 是需要財務腦 但我自己還沒有具備財務腦
「會計思維」跟「財務思維」有什麼不同?
會計思維考慮的是當下,財務思維考慮的是未來。
我們試著把「會計思維」和「財務思維」套用在日常生活的實際狀況:
年輕人很少為自己的老後作打算吧?
尤其是剛出社會、單身沒成家、沒有小孩的人,
掌握自己每天的生活,每個月收入也都能隨心所欲地花用。
在這種情況下,「只要每個月不透支」就好,這是以「活在當下」為出發點的想法。
以單一月份的生活開銷為基礎,來思考自己的資產配置,可說是「會計思維」的特質。這種只看會計PL(損益表)的作法,又可稱為「PL思維」。
然而,只看每日收支的人,恐怕很難想像何謂資產管理。
而要做資產管理,就必須祭出不同於「PL思維」的觀念才行──
就是所謂的「財務思維」。
除了要考慮現在有沒有錢,更重視日後的儲蓄。
「財務思維」是一種在思考財富安排之際,懂得放眼未來的思維。
在職場上,「財務思維」可以幫助我們──
判斷部屬的提案是否可行?
思考新事業或決定是否進行設備投資?
該不該任用新進人員?
決定與客戶之間的交易條件。
……等等諸多事項。
在日常生活中,「財務思維」可以協助我們──
買房划算?還是租屋省錢?
該不該讓孩子上補習班?要補幾科?
儲蓄險、醫療險、壽險、投資型保險,到底要投保哪一種?
……等等各種民生方面的決定。
依據財務觀點所提供的資訊來做判斷,
會比憑感覺、靠經驗,甚至是參考別家公司案例更省時,成功機率也更高。
運用財務思維進行決策時,需掌握四大步驟:
1.揪出「隱形」成本──考量「機會成本」與忽略「沉沒成本」…… 裡面也要考慮初期基礎成本
2.掌握「時間差」──「固定費」與「變動費」到底該節省哪一個?要把固定費減少 努力變成變動費 有點像是走外包路線
3.「比較」差異性──將「判斷標準」套用在各選項,做出比較。
4.「拆解」各項要素──數字過大難以想像,拆解成「小單位」即可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