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民族誌學》 David M. Fatterman 賴文福譯

弘智文化 2000年初版

第二章 有節奏地行走:人類學的概念

 

文化

1.文化是最廣泛的人類學觀念。﹝p.38

2.古典唯物論對文化的詮釋重在行為。﹝p.38

3.文化是社會團體中一切可觀察現象的總稱,包括行為、習俗及生活方式。﹝p.38

4.文化中唯心論定義是認知定義。認知論說文化包含想法、信仰和知識。﹝p.39

5.民族誌學家需要了解文化行為和知識以適切的描述文化或次文化。﹝p.39

6.文化認知定義會讓學者重在語言資料,也就是日常交談。﹝p.39

7.文化衝擊是一個人對於異文化的感覺有像原本文化。﹝p.40

8.文化元素會組合或分解一個團體的價值觀或信仰。﹝p.40

9.文化詮釋是民族誌學者的主要貢獻。是研究者在架構下描述所見的能力。﹝p.41

 

整體觀

1.採用整體觀可以得到社會團體全面且完整的圖像。p.41

2.研究是沒有辦法包括整個文化跟團體,但卻要巨觀的研究,才能超越短暫的景象或事件。﹝p.41

 

脈絡化

1.脈絡化指的是用更大的視野角度來觀察。p.42

 

內在觀點及多重現實

1.內在觀點是內部人或當地人的現實觀,是大多數民族誌的研究重心。p.44

2.內部人的現實觀助於了解和精確地描述狀況和行為。﹝p.44

3.內在觀點有多重現實上認知和接受的強迫性。﹝p.44

 

外在觀點

1.外在觀點是外人的、社會科學的現實觀點。會用唯物論和實證哲學的觀點。p.46

2.民族誌學家只把內在或外在方向當作一種形式的連續記號。﹝p.46

 

無主觀判斷的方針

1.無主觀判斷有三項作用:朝新方向探索、確保資料無誤、防止資料誤謬。p.47

2.無主觀判斷是保留既有文化行為的個人價值批判。保留無成見則是抱持懷疑態度。p.47

3.探討其他文化要屏除對陌生文化的價值批判,但又不能完全中立。﹝p.47

 

文化間和文化內的多樣性

1.民族誌的危險在於製造刻板印象。p.49

2.觀念具有開放性和限制性。民族誌學家會用新角度看待事物。﹝p.49

3.文化間的多樣性指的是兩個文化間的差異。文化內的多樣性是指一個文化內的次文化間的差異。﹝p.49-p.50

4.文化跟其他方面的比較很多,但文化內的差異卻讓人較易忽略。﹝p.50

5.大環境的圖像不是一個完整的圖像﹝p.50

 

結構和功能

1.結構指的是社會結構或群體的型態,如血緣或政治結構。p.51

2.功能是指群體內成員的社會關係。﹝p.51

3.族群具有可供認知的內部結構和協助管理行為的一套既定的社會關係。﹝p.51

4.圖表敘述組織的自然現象。而民族誌除了表層還要知道里層關係。﹝p.51

5.文化跟次文化沒有清楚的組織架構圖說明結構。﹝p.51-p.52

 

象徵和儀式

1.象徵是激起強烈情緒和思維的一種扼要的表達方式。探討文化信仰和行為的工具。﹝p.53

2.象徵往往是儀式的一部分。﹝p.53

3.儀式是不斷重複的象徵性行為,在宗教跟非宗教方面都有一席之地。﹝p.53

4.儀式的用意在於強化團體的向心力或家庭的溫情。﹝p.53

5.不過儀式可以毫無價值跟不具任何意義。﹝p.53

6.象徵有助於初步的了解和重要文化知識的具體化。﹝p.54

 

微觀和巨觀研究

1.微觀研究是用貼近的的角度,就像用顯微鏡一樣,觀察一個小型的社會單位或社會單位內可辨識的活動。p.54

2.會用微觀分析有種族方法學家、符號互動論學家、人際距離學、動作學。p.54

人際距離學是研究社會裡人與人之間的身體距離會因為社會環境的不同而改變。p.54

動作學是研究肢體語言。 p.55

3.巨觀研究則把焦點放在大圖像。大圖像的範圍是從單一學校到整個世界系統。p.56

典型民族誌會把焦點放在單一社區或特定社會文化系統。﹝p.56

 

操作主義

1.操作主義:定義測量的方法和詞彙。﹝p.57

2.也就是在選擇字句時,不是讓觀眾有印象深刻的結尾,而是精準定量你的看法來源。﹝p.57-p.58

 

延伸思考

1.如果我在第一章延伸思考就覺得這本書的翻譯有問題。在看第二章時,還是不習慣,以為是我自己的問題,但同學也覺得不好。就像為什麼這本書翻譯成學家不是學者,學家是有特定意義嗎?另外什麼叫典型的民族誌跟非典型的民族誌,其中差異性在目前我還是看不到個所以然。我可以想見典型民族誌的英文大概是怎樣,而我確認好像有更好的翻譯方法。英文的句子,我自己的感覺是它比較會斷掉,但中文翻譯就是要變成中式的流暢感。我總是在裡面斷斷續續的思考,像是可以把原文翻出來的感覺,卻又要努力轉回民族誌的問題面向上。

這本書的作者會舉很多例子,但他的不好是他只講作者名,書目要在後面尋找,我覺得編輯應該再貼心點,雖然我找推薦書目看的機率不高,但還是小挑剔一番。因為短短的一章,我反而花的比以前寫書摘還久,不由得想說翻譯的錯。

        感覺自己是有求快點,所以會不停挑問題出來。因為感覺還沒有了解民族誌,不過這就是建構觀念。如果沒有先了解民族誌的細部觀念,可能會忽略掉某些細節。雖然學者老式用一堆詞去套我們原本就可能知道的事情,只是沒有專業能力去分析,就好比儀式這個詞,老師在上台灣史就提過。儀式本身你可能不知道,是要你有意識分析,才會發現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你在作的儀式,雖然它不具特殊意義。我也會想知道脈絡化裡面的「脈絡化」跟平常的脈絡等同嗎?還有「文化衝擊」的說明,我也不知道自己是否理解正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木子熊 的頭像
    木子熊

    喃喃自語喊寂寞

    木子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