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誌學》David M.Fetterman著,賴文福譯
台北市,弘智出版社 2000年04月15日初版
〈第六章紀錄奇蹟:寫作〉161頁到186頁
1. 好的寫作技巧用在於:研究計畫、田野紀錄、摘要、臨時性的報告、總結報告、論文和書籍。(p.161)
2. 民族誌寫作需要有看清細節的觀察力,將細節的背景表達出來的能力、將小細節和小片段組合出社會組織的語言技巧。(p.162)
3. 用模仿作家作品來符合下面考量:語調、文章的脈落、寓意、時間的限制和目的。(p.162)
4. 給自己看的紀錄只要清楚、簡潔和完整,但不用在意格式。(p.162)
5. 給不同的贊助者寫的報告需要不同的格式、語言和節略的程度。(p.163)
6. 寫作不只是交流的方法,也是分析過程中的一部份。(p.163)
研究計畫
1. 研究計畫可以判斷計畫的品質、所要研究問題的意義、研究方法及有關分析和預算。(p.164)
2. 贊助者有著特殊的表準、需求、規範、感興趣的題目和提供資金的能力。(p.164)
3. 計畫是研究者和贊助者第一次交流,而小心謹慎和深思熟慮的寫作可以確保雙方的協調性。好的計畫會讓雙方彼此分享經驗和價值觀,減少誤會和模稜兩可的可能。(p.164-p.165)
4. 研究計畫要有計畫和先見之明,才能確保研究工作有足夠的時間和金錢。裡面的語言文字和結構反映的是作者的組織能力。(p.165)
田野紀錄
1. 田野記錄包含訪談和每天觀察的資料,這是構成分析步驟的早期階段。(p.165)
2. 田野調查的資料、概念和事件會讓民族誌學家精疲力竭,但如果沒有同步記錄會消失記錄所富含的立即性。(p.166)
速記、象徵和記憶術
1. 有技巧的增進在田野記錄事件時的準確性。如一種只寫給自己看的速記。
方法:簡短的語句或關鍵字代表一個事件或對話一部份。(p.166)
象徵符號:♀、+、$、問號或驚嘆號。(p.166)
2. 這種紀錄的轉譯要在當天做,才能引起最完整的重建。(p.166)
重建
1. 有些情形下是不適合做記錄,如喪葬儀式、械鬥和宗教慶典,但你還是要完整重建。這是需要訓練和經驗。(p.167)
例子:Spradly在訪問流浪漢,幾乎每次受訪完就用尿遁去寫資料。(p.167)
田野紀錄的組織
1. 田野記錄要有條有理跟相互參照。(p.167)
2. 從田野調查的初步假說到最後寫作階段,可以用活頁式的筆記本將紀錄依主旨組織起來。(p.167)
3. 田野紀錄裡面要保存的推論、線索、名冊和個人日記式的注譯應該和觀察紀錄分開保存。(p.168)
4. 作者對分類的建議。第一部份包括尋找特定主題或段落的概略索引。第二部份研究計畫和契約。第三部份執行研究計畫的所需時間和預算。第四部份是所有的信件。第五部份是研究成果的初步記錄(適用在早期階段)。其它部份是研究計畫的次項目。(p.169)
5. 每一個章節是包含目的、方法、發現、結論和推薦封面。封面可以做出備忘錄或其他摘要的訊息。(p.170)
備忘錄
1. 備忘錄幫助民族誌學家評量自己進展。(p.171)
2. 備忘錄也提供參予者一個分享研究過程的機會。(p.171)
3. 田野調查經驗可以提供研究計畫的前言和背景。研究中的備忘錄會是報告的精隨。(p.171)
研究期中的報告
1. 臨時報告比備忘錄更普遍。(p.171)
2. 這些報告敘述研究的知識初步摘要。(p.171)
研究期末的報告、論文和書本
1. 最後的報告、論文或書籍是一個精製、分析過後的文化描寫。彼此用不同的語氣、風格、格式、分類及市場上的經濟價值,雖然彼此的資料跟能力都是一樣。(p.172)
2. 發表的作品是分享觀察和結論的方法。(p.172)
3. 給政府報告:以特定政策爭論為重點,語言用理論的官方說法。還要友直型的摘要給不愛報告或沒時間看報告的決策者看。(p.172-p.173)
4. 民族誌原稿是多樣化,但在一部民族誌卻是討論文化的基本元素,如文化的結構、組織、歷史、政治、宗教、經濟和世界觀。(p.173)
5. 要出版時,出版社會請相關學者評論並決定要不要出版。而如果破局作者也會找其他出版社或期刊。(p.174)
6. 報告、論文或書籍中間還存在次要主題的焦點和研究究竟是基礎的還是應用的的差異。(p.174)
7. 報告:有限的發行量、特定的贊助者、各種政府機關、計畫的職員和一些學術上的同事。可能沒有版權,也沒有版稅。也有時間限制。但好處是適時的回應問題。(p.174)
8. 論文:發行量取決於期刊。想要廣大的讀者就要在廣大的發行量的期刊發表。如果是特定學者分享就要找較高特異的期刊。(p.174)
9. 審查性期刊會比非審查性期刊來得重視跟名望。(p.175)
10. 出版社通常會取得期刊文章的版權,而作者有權利將文章收藏於自己的著作、編輯的書籍和收藏裡。(p.175)
11. 期刊論文的原稿評論會花費二到八個月的時間,出版的校訂、簽字校對和一般又會將時間往後延二到八個月。所以有學者喜歡用網路期刊去趕上他們領域內快速變化。(p.175)
12. 學術性的書籍比論文更難寫,一是文章長度較長,二是需要花費更多的智力、精力和專注力。將成堆資料和大量分析變成簡明的詞句,論文只要一次,但在一本書是要多次。(p.175)
13. 書籍會是公然評論,會挑的是內容的錯誤、疏忽的過失和觀念上的瑕疵、一本書的價值和理想是否落實。(p.176)
14. 書本的流通廣泛取決於出版社。出版社的宣傳系統還有廣告策略都會影響。(p.176)
15. 民族誌的書籍是最不具時效性,因為出版需要花費一年或兩個年,但具有保存的價值。(p.176)
深度描寫和逐字的引用話語
1. 深度描寫和逐字的引用話語是民族誌田野記錄、報告、論文和書籍最容易認明特質。(p.177)
2. 深度描寫是一個文化說明的寫作記錄。Ex:貶眼和使眼色(p.177)
3. 深度描寫逼真地描繪各種人文的景象和插曲。Ex:作者在進行田野工作時,差點被警察抓有大麻。(p.177-p.178)
4. 初步紀錄都是雜亂、冗長且難以處理的。作者要小心選擇和刪除這些紀錄,以便闡明一個論點或見解。(p.179)
5. 將田野記錄轉變寫作的內文,目的是用簡明而完整的方式來陳述事實,不是翻印每一個項目每一個字,如果是逐字沒有一個人會花時間全部讀完。(p.179)
6. 逐字的引用話語是必要條件,是將一個人的想法和感受的永久紀錄。傳達人類的恐懼、憤怒、挫折、興奮和歡樂。包含一個人生命表面和底部深埋的意義。(p.179)
7.逐字的引用話語呈現幾個概念給讀者:基本的事實資料、社會和經濟的指標,以及內部的一貫性或裝飾性的不調和。還呈現說話者的價值觀和世界觀。(p.179)
民族誌的現代時態
1.民族誌用現在時態寫成,表示是生命的一部份。而這種文學暗示此文化在時間的經過下仍然不變。(p.181)
2.用現在時態寫成一部分也是語言上的方便。可以維持描寫的一貫性和故事變得活潑。(p.181)
3.文化將在田野工作結束的那一刻改變。所以只能儘可能正確描寫文化。(p.181)
民族誌學家的存在
1.民族誌學家的目的是在另一個文化自然地運轉下去描述它。但民族誌學家的存在是這個人類方程式的一個要素。(p.182)
2.民族誌學家要隱藏自己把寫作焦點放在主題上。(p.182)
3.有些民族誌學家會巧妙製造自己的存在顯示田野經驗的深度和廣度。告訴讀者有多靠近文化裡的人們和資料,當做品質管理。(p.182)
民族誌的報告
1.民族誌資料寫成的報告藉由應用一些民族誌上的概念和技巧在研究上近似於努力民族誌。(p.183)
2.民族誌報告的結構和模式類似於那些由公立或私立部門贊助者所提供資金的出版物。(p.183)
3.但民族誌的報告因為沒有完全於民族誌所以作者會遺漏許多固定的品質管理。(p.183)
文學作品
1.文學作品是人類戲劇的敏銳觀察者,創造出優秀故事和表現基本價值觀及社會關係角色。(p.183)
2.文學常被當作幫助民族誌學家傳達他們所發現的現象之工具。像用第三者口氣表現全知或率直、明喻、隱喻、對句法。(p.184)
3.使用這些文字技巧使他們的科學變得意味深長和有效。(p.184)
校訂和編輯
1寫作最後一個階段包含校訂和編輯。(p.185)
2.段落必須適合正確的組織和概念的順序。用字遣詞不能模擬兩可。詞彙要引起讀者想像又要科學。(p.185)
3.適當的組織化可以減少寫民族誌作品草稿的花費時間,但校訂和精鍊需要額外時間和心力。(p.185)
問題
1. 在168頁提到的個人式日記可以提供應變措施,我想更了解為什麼。這份日記以我自己的理解是寫自己個人參訪的心得,所以實際上應該是寫什麼?
2. 169頁到170頁提到推薦封面,是不是指除了初步正規紀錄正文外,所以零碎的東西都叫封面?
3. 我不太懂裡面的183頁民族誌報告跟民族誌的差異,為什麼品質管理會比較差?
4.這章標題與其說是寫作,還不如說是成果展現的方式。當作好資料,要寫成怎樣的東西。要怎樣寫才能吸引到讀者,卻又不能夠缺乏真實性。民族誌學家可以形成自己的風格,卻又不能因為自己的風格讓民族誌只是自己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