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回來

一.作者

陳千武,本名陳武雄,另以筆名桓夫寫作現代詩,一九二二年生於南投名間,就讀台中一中時,舉家搬遷豐原,自此與台中地區結下不解之緣。
        
九三五年,陳千武就讀台中一中,開始廣泛閱讀文學作品,並試寫新詩、短歌與日本小說。當時,作家楊逵於鄰近的台中商專附近經營花園,陳千武課後經常前往,與楊逵、葉陶夫婦一起勞動,暢談文學,這段經驗,對於他日後文學觀的形成,有一定程度的影嚮。而作家張文環也是陳千武特別懷念的文壇前輩,他的提攜與照顧,使青年時期的陳千武,無悔地發願走上文學之路。陳千武就讀台中一中五年級時,正好逢上日本政府積極推動「改姓名運動」,透過各種管道,利誘威嚇,改台灣姓名為日本姓名,陳千武在台中一台校內,帶頭反抗此項政策,因而遭到學校以留校查看懲處,其後更以操行成績丙畢業,無法繼續升學。
        
一九四一年,陳千武自台中一中畢業,入台灣製麻會做機械工,次年即被徵調為「台灣特別志願兵」,前後四年,親身經歷太平洋戰爭,並成為戰俘,輾轉於南洋群島的戰場與集中營,至戰後一年,一九四六年,方被遣返台灣。這次戰火經驗,不僅在陳千武的左手臂上留下永遠的傷痕,同時也一生烙印在這個殖民地子民的心中。
        
在太平洋戰爭中,陳千武曾因有趣,而向戰友學會「孫文遺囑」,成為他唯一會寫的中文,返台之後,竟然因緣際會,靠著默寫「孫文遺囑」,進入林務局人事室,任職達二十六年之久。雖然幸運謀得工作,但是,陳千武想要以中文作為寫作工具,在文學上重新出發,仍然經歷了近十年的煎熬。
        
一九四六年六月,即吳濁流創刊(台灣文藝)之後兩個月,陳千武鑒於台灣新詩園地的匱乏,與中部作家詹冰、林亨泰等人創設「笠詩社」,發行同人雜誌(笠詩刊),為戰後本土詩社的先聲,至今仍在持續發刊中。一九七六年,陳千武又創辦台中市文化中心,成為台灣各地文化中心的濫觴,該中心其後改稱文英館,陳千武仍然擔任館長,至一九八七年退休。退休至今,陳千武仍然創作不輟,履行著自己的寫作計劃,同時擔任靜宜大學駐校作家,與青年學生在校園內談詩論文,恍如當年自己與楊逵、張文環的忘年情感,激生他不竭的創作動力。
        
陳千武作為一個跨越世代,跨越語言的台灣作家,戰後勤學中文,創作新詩、小說、兒童文學與翻譯不輟,創作力豐富,計已出版作品集三十餘冊。曾獲吳濁流文學獎、洪醒夫文學獎等多種獎項。著有詩集(媽姐的纏足)等多本,小說集(獵女犯),最近改題為(活著回來),重新出版,該書包含十五個短篇小說,是台灣志願兵活生生的太平洋戰爭經驗,同時也是一個作家對戰爭、人性,以及生命本質最深沈的思索。

二.讀後心得

活著回來原本書名叫《獵女犯》是由陳千武所寫的自傳性短篇系列小說。因為換了出版社,所以將名字改掉。但「活者回來」又更貼近全書的主旨。這一本書其實都是在講述人性,其實人性不分種族。有好人也有壞人,語言其實不太重要,該怎麼說有時候眼神的默契就能傳遞默契。強調人性表現的人情味。沙特存在主義的作品注重心靈方面的描寫,影響到陳千武的寫作。而存在主義

第一篇是旗語〉。重點在後面田村京子打的旗語說要我要你們活者回來。在這樣大世代的戰亂下,活著變的可貴起來。應該說生命變的渺茫,努力活著就夠辛苦了。每天面臨在死亡的威脅下,人的心變的殘酷起來。也就是整本書從第一篇開始就說求生的過程到結束。而整本書裡說到的活著是多麼渺茫的信念。

第二篇是輸送船〉。雖是一條船上,每個人的心理想法都不一樣,而中間幾個人互相比神符的那一段,日本的吉本將天皇當成活神,但實際上那只是威權統治下的手段方式。而且每個人的內心是恐懼的,所以需要外在這種神符來幫助自己。另外,在船上的每個人是不同身分、國籍的人,但求生的意念都是很強烈的。在空襲的時候,一個女人還在水龍頭底下接水,這不是因為她不怕死,而是水在船上太珍貴了,無法捨棄。

第三篇是〈死的預測〉。這一篇的人物是接續上篇的,重點在於後面大家對死的看法。因為日本的無條件投降,讓他們不必面臨到死神的威脅,賴文欽認為是死神寬恕我,而林逸平認為是死神遺棄我。

第四篇是〈戰地新兵〉。這是在討論新舊兵的問題,新兵如何被老鳥欺負。而「死」在那個時候、那個地方是司空見慣。而且物質的缺乏,讓這些新兵成永遠的新兵,在帝汶島上俘虜著。

第五篇是〈霧〉。這裡的霧如同他們的生命是茫然的,看不到前方。而且還得被日本兵欺壓。他們常夢見百合花,希望和平。

第六篇是獵女犯〉。〈獵女犯的技巧最豐富。陳千武本人是說因為當時糧食不足,所以都要靠去山林打獵食物。就像原住民拿槍打獵一樣,所以獵女犯由此而來。

第七篇是〈迷惘的季節〉。在長期被欺壓下,兵捕的反抗。正義不在,人性充滿了不確定感。對性的需求、對權力的掌握。這一切迷惘中,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第八篇是〈求生的慾望〉。當自己的權利提昇,也就是可以統治更多的人時,在一層層的統治系統,人的求生慾望在此展現。

第九篇是〈洩憤〉。日本的無條件投降,讓原本被欺壓的新兵得到解脫。這軍中倫理一夕不見,藉由酒全部發洩出來。

第十篇是〈夜街的誘惑〉。軍心開始浮動,每到夜晚,街道開始不平靜。牽動士兵的心。那種擺蕩由此可見。

第十一篇是〈異地鄉情〉。在異地他鄉遇故知,可以享受到講同一語言的興奮,感受到人類情感的溫暖。

第十二篇是〈蠻橫與容忍〉。說明了強權的瓦解,蠻橫已經沒用,寬容的容忍會換成制裁。一個跨國籍幫忙的故事。

第十三篇是〈默契〉。說明戰爭下,溫暖的一面。大家的默契,在語言不通下,仍可以了解對方的心意。

第十四篇是〈女軍囑〉。一場過去到現在的情感回憶,有鄉愁,也有情感的交流。另外提到一位女軍囑的內心交雜。

第十五篇是〈遺像〉。這是一篇追思的文章,來不及化解的誤會,在葬禮中得到解脫。「愛」與「恨」在現實的物品中不見。

這本小說最重要的章節在於第二篇的輸送船〉和第六篇的獵女犯〉。〈輸送船〉在小說裡面各分七小節,連貫卻有不同的重點。跟其他篇小說很不一樣。〈獵女犯〉是在他用的象徵意義很好。而小說的主題在於「生」、「死」還有「愛」。在不同民族下,日本兵對台灣兵,有好有壞。有就是人類的情感表現,不會因為民族的不同而有所差異。站在殖民者跟被殖民者上,被欺壓被想成理所當然。同樣民族或者說同樣生活在一塊土地上的欺負同伴,則顯得更可惡。但愛跟恨就是這樣,不分膚色跟語言,林逸平被不同女人示愛過,也被不同男人欺壓過。人其實就是這樣生存著,脫離不了生跟死,永遠為了怎樣活下去而奮鬥,怎樣避免死而掙扎著。自私跟貪婪在戰爭中不會不見,而是在大環境戰爭下更顯卑劣。

三.參考資料

論陳千武小說《活著回來》:一部台灣特別志願兵紀錄《獵女犯》的綜合考察/謝惠芳/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從異鄉人到失落的一代/王尚義/水牛出版社

http://www.tccab.gov.tw/author/index.asp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木子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