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浦忠成〈原住民文學發展的幾回轉折─由日據時期以迄現在的觀察〉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十四日發表於「台灣原住民文學研討座談會」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收於《二十一世紀台灣原住民文學》

出自《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評論選集》95頁到123

一、前言

1.      台灣文學特殊性:政洽、省籍、族群意識的糾纏,城市與鄉土經驗的隔閡,國際思潮與本土意識的對立,中國文學與台灣文學的分合,傳統與現代文學的斷層,以及學院、民間在理念上的差別等等←台灣社會是由多元族群組合,城鄉生活仍有差距,加上與國際間交流密切的因素。(96)

2.      布魯姆、塞爾玆尼克:文化創造了一個構想的世界,它塑造出思想和行動的潛在模型。文化是普及而深入的,它直接和間接地影響著人類日常生活的所有東西。(96)

3.      文化在自然而不受任何外力干擾的環境下,文學作品必將受到文化習俗的相當影響,形成一種文化的特色與風格。(96)

4.      作者受到所屬文化以外的觀念或意識型態的牽剌之時,則其寫作的焦點不復專注於所屬的文化,而用心致意於當時擁有宰制威權的主流勢力,其與自屬群體文化相違逆的表述所引起的心靈的扭曲與烙印,亦將呈現於文詞內尷尬與無奈的修飾之中。(97)

5.      台灣原住民的文學有口傳文學及作家文學兩種。(97)

6.      口傳文學在所有實際生活中,幾乎都可以見到文學的實踐。(98)

7.      口頭文學的內涵結合部落重要儀式、習俗、價值觀念及歷史傳述系統,成為教育文化訓練的主要媒介。(99)

8.      原住民作家文學用文字做為書寫的工具,以散文、詩歌、小說、報導文學的形式進行情感抒發、意志表出與思想陳述的文學藝術創作行為。(99)

9.      台灣原住民作家文學的產生有要條件,其一是戰後出生並接受現代教育的原住民知識分子大量出現,其二是台灣社會運動勃興及重視本土文化的風潮,促使原住民教育有提升,所以原住民菁英在檢討後重建本身主體性。文學創作是原住民表達的重要方式。(99-100)

二、角色錯亂的文學表述

1.      日據時期統治者對於台灣原住民的「理番」事業主要是著眼於山地區域的資源。(100)

2.      把原住民從迷信的信仰,導引到正確信仰上是很必要的事。這是日本人的說法。(101頁到102)

3.      法農(fanon)《黑皮膚‧白面具》提及「黑人不惜任何代價要向白人證明他們的思想一樣地豐富,他們的智慧、知識有一樣的價值」、「對於黑人而言,他只有一個命運,那就是白人。」(104)

4.      原住民知識分子除了書寫迎合統治者政策意圖的文字,或者表達心靈的無奈外,事實上有一部分是運用詩歌或日記體的形式呈現。如失田一生(高一生)(105)

5.      陸森寶的作品比起委屈於統治者意圖的作品,似有更為珍貴的價值。(107)

三、同化策略下的迷失

1.      國民政府採取同化的文化滅絕策略,加上持續多年的「白色恐怖」。(107)

2.      戰後文字的書寫意涵與幅員比起日據時期末期其實更加緊狹;其原因在於國家政權所設定的禁區與陷阱更為繁密與嚴酷。(108)

3.      基層的公教人員,多在職權的範圍內,專心一意配合黨政的政令意圖而有所作為。(109)

四、在抗爭中尋求定位

1.      戰後第二波原住民知識分子將文字書寫或文學創作結合著諸如正名、還我土地、反雛妓的原住民運動。(110頁到111)

2.      後一波原運人士其書寫意圖清晰指向文學,並有具體成果。稱原住民文學「開始出現」的階段。(113)

五、小結

1.      現階段原住民文學作者所採取的寫作文體與漢系族群作者並無二致,散文的數量最多。(115)

2.      閱讀拓拔斯‧塔瑪匹瑪、尤霸士。撓給赫、夏曼‧藍波安及撒可努的作品都會彷彿進入一處似乎真實又虛幻的情境。(115)

3.      在詩歌領域內對於原住民處境進行表述的代表性作家為莫那能、瓦歷斯‧諾幹,莫那能的詩歌如楊渡所說:「這些詩在句與句的連貫上、語意的表達上、宇的運用上,顯現出阿能漢字認識不多而來的問題,但是,在並不優美的文字問,那些磊磊難懂的文字,卻又顯現出我在台灣詩人詩句中未曾見到的生命力。」(116)

4.      台灣原住民與許多世界上其他地區的原住民族一般,其文學在現階段雖然強調反抗、抨擊與嘲諷的創作態度,但是它終究不是原住民文學的唯一基碉,真正能發揮民族文學最超卓價值的作品,應該是能隱脫狹隘的族群、地域意識,植根於民族文化深層,而復能凸顯其有益於整體人類的特珠文學情感與思想。(121)

延伸思考

    在閱讀一連串的原住民文學論述文章,我覺得架構出滿完整的原住民文學史脈絡在我腦中。剩下的就是自己不斷去閱讀原住民作家的作品。趙爺爺說過文學史很多都是假的,那些中國文學史的作者根本也沒讀過那麼多作品,他是拼拼貼貼的,所以一定要多閱讀作品。這一點在每次去爺爺的研究室就深深提醒還有好多功課沒做。

    一段很有感觸是提到法農的《黑皮膚‧白面具》中間「黑人不惜任何代價要向白人證明他們的思想一樣地豐富,他們的智慧、知識有一樣的價值」、「對於黑人而言,他只有一個命運,那就是白人。」,在後殖民的課讀到其實自己還沒有這樣深的體驗,可是當拉進原住民,卻好像什麼都通了。開始懂得裡面的涵義跟當事者會有的想法。

    剩下的主體性、作家想追求的,基本上其他的書摘延伸思考應該都有寫過,所以就不重複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木子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