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文學的困境〉孫大川

一九九三年十一月收於《山海文化》雙月刊創刊號

二○○○年四月收於《山海世界─台灣原住民心靈世界的摹寫》.

出自: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評論選集57頁到78

 

一.  引言:一種存在的新的可能性

1.      既鄉土文學論戰後的另一「本土化」指標。(p.57)

2.      漢人社會的本土化,本質上仍未脫離「政治地理學」的範疇,不論其誰先來後到,文化的同質性或心態邏輯的一致性是極為明顯的。(p.57)

3.      孫大川相信原住民的文化是延續、發展族群生命最大根本的道路;而文學正是人類文化活動中最能展現個人或族群主體情志的一種形式。(p.58)

二.  原住民主體性敘述的展開

1.      過去九族的敘述是以第三人稱進行著。連族名、姓氏都是被賦予的。(p.58)

2.      民國七十年代中期,原住民主體自覺得政治抗爭運動乘勢而起,是原住民「族群意識」覺醒的第一步。→以抗議為主題的原住民文學。(p.58)

3.      排灣族莫那能的詩,最能表達「本土化」、「族群自覺」以及「抗議精神」的文學結盟。(p.58)

4.      泰雅族瓦歷斯‧諾幹的著作與行動,最能把握這個社會與歷史脈絡。在〈一位原住民的文化大夢〉提出文化建設是一切建設的中心;提出原住民族六項文化建設:()舉辦「原住民族文化營」、()成立「原住民文化基金會」、()成立原住民各族群語言中心、()創設「原住民藝術中心」、()重視各族祭典、()編寫原住民史。接著瓦歷斯諾幹創刊《獵人文化》,成立「台灣原住民人文研究中心」,舉辦各種原住民文化營隊,也投入泰雅族和卑南族的歷史採訪和撰述準備。(p.61)

5.      原住民開始要求「有」(to have),也要求「是」(to be)。主體性不再是情感層面的吶喊,更是積極的建構。於是發展雙線寫作興趣:一是文化評論,另一是神話、傳說的採集、漢譯和編寫。但它們共同目標是原住民文化、歷史主體性的建構。(p.61~p.62)

6.      蘭嶼雅美族夏曼‧藍波安在一次談話有兩個主題:一是原住民口傳文學的確立;一是創作者「自我邊界」(ego boundries)的建構問題。兩者都觸及主體性問題的核心。(p.62~p.63)

7.      原住民神話、傳說之採集雖日治開始,卻不是以「主體」的身分自我呈現,而是「別人」的對象,輾轉於學術報告或文學遊記的夾縫中,被分析、切割、扭曲、重組、觀賞,主體性是不存在。(p.63)

8.      排灣族溫奇的詩不太觸及原住民的論題,而是強調詩人「個人」的生命本身才是真正的主體。所謂族群意識是在他「內」的族群意識。從某某角度來說,更具「內省」的批判力。(p.64~p.65)

三.  原住民文學的界定

1.      吳錦發編《悲情的山林─台灣山地小說選》和《願嫁山地郎─台灣山地散文選》稱它們為「山地文學」是意識到「界定」文題。之後他主張把原住民血統的作家叫「原住民文學」,其他非原住民寫的叫「山地文學」。「原住民文學」緊扣在「身分」(identity)焦點上。(p.66~p.67)

2.      但吳錦發「山地文學」有像中國山水詩、田園詩。這樣「題材」跟「身分」的問題並列的觀念糾纏。也會使得原住民作家在侷限自己,不介入其他話題。(p.68)

四.  文化宰制與書寫文化

1.      原住民是沒有文字的民族,但「原住民文學」的確立卻必須藉某種書寫「文字」的介入。(p.69)

2.      原住民運動的本質其實就是一種「反宰制」的行動。原住民抗爭的對象不單是政治、經濟壓迫被後的威權體系(國民黨政權),更是導致文化宰制的強勢主體(漢文化)(P.69)

3.      傅大為〈百朗森林裡的文字獵人─試讀台灣原住民的漢文書寫〉講到如果台灣的原住民文化要保持其某種「反宰制」的自主性或主體性,則需要不斷地提出與檢驗各種積極而主動的策略。注意到「權力」以及文字書寫對原住民主體性建構的威脅或可能造成的宰制深化,是傅大為的貢獻。(p.70-p.71)

4.      「主體性」的「根」,應當落在一個具體的人的生命安頓和人格世界之中。如夏曼‧藍波安和阿道‧巴辣夫。(p.71-p.72)

五.  「自我界定」的問題

1.      認為原住民族也應加強自己向族群的回歸,透過祭典的參與、歷史傳統的追溯、部落勞動生活的體驗,以及族群神詁、博說的採錄、翻譯和再創作不斷加深自己的族群意識。(p.75)

2.      族群的自我「邊界」無法給自己的族群特徵下一「本質定義」(essential definitions)(p.75)

3.      維根斯坦(Wittgenstein)曾提出「家族相似」的理論。「我們只能發現相似點、關連點和整串相似點與關連點。這種情況就稱之為『家族相似』,家族的每一個成員彼此相似而又有關連而又不同,但不需要有共同點才會形成家族的連續。就像紗線的組成並非有一條從頭到尾貫穿的纖維,而是多條纖維交錯連結聚集而成。(p.76)

4.      我們原住民主體的建構也應該是「家族相似」的,而不是「本質論」。(p.77)

六.  結語:你我關係

1.      鍾理和的〈假黎婆〉、鍾肇政的〈獵熊的人〉、李喬的〈巴斯達矮考〉,一直到吳錦發、胡台麗、洪田浚、明立國、王浩威等人跟原住民的關係是能從「我」與「他」的對立,朝向相互交、對話的「你我關係」之中。(p.77-p.78)

 

心得

    這一篇文章,我認為是加深自己對原住民文學的定義。而這個定義在老師講解下已經非常清楚。接下來就是原住民書寫的語言。在講解之下,「宰制」一詞我覺得有更深的體會。最後談論漢人作家跟原住民作家應該是怎樣的關係,讓我想到老師提及文學獎都被拿獎作家給囊括,凸顯原住民作家的特質被他們給利用。另外,漢人去霸占住原本原住民的位子,也表明弱勢族群的可悲。我們原意幫助弱勢卻還是有人要在中間拿取利益。

 

延伸書目

泰雅族瓦歷斯‧諾幹〈一位原住民的文化大夢〉,《番刀出鞘》,稻鄉,一九九二,頁193-209

雅美族夏曼‧藍波安《八代灣的神話》,台中;晨星,一九九二。

雅美族夏本‧奇伯愛亞《釣到雨鞋的雅美人》,台中;晨星,一九九二。

鍾理和的〈假黎婆〉

鍾肇政的〈獵熊的人〉

李喬的〈巴斯達矮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木子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